中东局势:风暴中的也门(二)
南北统一并未带来和平
南北也门统一后不久海湾战争爆发,由于在战争中偏袒伊拉克的立场,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暂停对也门的经济援助,国内经济陷入异常困难的境地。南北方原政府各自追逐自身利益,并没有真正将也门视为整体,北方萨利赫政府为增强北部力量,执意把所有经济活动集中在北也门地区,南方的石油也不断向北方输送,甚至拖延确立南部亚丁港为自由贸易港的法律条文,这让南部人民产生被剥削与孤立的心态,滋长了分离主义情绪。
南北方既有的政治经济矛盾在合并后激化,萨利赫与比德在政见上多次不合,两人关系紧张,比德甚至将骨干力量带回南部首都亚丁,最终在多方施压下返回萨那。
1993年,统一后的也门首次举行大选,北也门人民大会党得票最多,北方第二大党伊斯兰也门改革大会党居第二位,南也门社会党居第三位,萨利赫要求按照大选结果分配国家权力,重新修改宪法,遭到比德的强烈反对,南北关系陷入危机。与其它阿拉伯半岛国家不同,也门是一个贫油国,1993年原南也门的哈德拉毛省发现了油井,石油收益的分配问题使南北矛盾彻底爆发。1994年5月也门内战打响,7 月南方战败,也门社会党领导人逃亡国外,北方萨利赫掌握政权。
1970年北也门内战结束后建立共和国体制,宰德派教徒在政治中的作用被淡化。大量前往沙特务工的也门人受到当地萨拉菲主义思想(沙特瓦哈比主义的极端保守思想)影响,萨拉菲主义运动在也门境内迅速发展,引起了宰德派的警惕与不满。
1990年,以胡塞为首的宰德派宗教精英成立真理党,旨在提升宰德派的政治参与,对抗萨拉菲主义冲击,宰德派复兴运动随之兴起。胡塞家族中的不同成员通过家族联姻的方式,拉拢多个部落并获取支持,血缘纽带与宗教认同加速了胡塞武装力量成熟。
2001年和2003年美国先后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宰德派严厉批评亲美的萨利赫政权,胡塞武装以社会反美情绪为武器进行动员,呼吁穆斯林联合起来对抗西方霸权以及亲近西方的阿拉伯国家,主张效仿伊朗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权也门”。2004年6月18日,萨那大清真寺再次发生抗议事件,也门政府逮捕了640余人,同时向胡塞武装领袖侯赛因·胡塞发出逮捕令,并派军队前往萨达执行逮捕行动,长达六年的萨达战争爆发。
2011年阿拉伯之春运动波及也门,掌权33年的总统萨利赫被迫卸任,胡塞武装与被夺权的萨利赫阵营结盟,对抗沙特与美国扶持的哈迪政府。此后形成了胡塞武装与哈迪政府军对峙的局面,胡塞武装把持原北也门地区,哈迪政府军与南方运动共同占据原南也门地区,基地组织在也门内部拥有多个据点,也门长年处于贫穷与战乱交织的困境中。
目前也门境内有三个外部力量支持的权力中心,国家主权陷入分裂状态:南部哈迪政府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与沙特支持,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但武装力量与北部胡塞武装对抗不具优势,对沙特与美国的依赖程度很高;胡塞武装在北部萨那组建“政府”,在鼎盛时期控制了全国近2/3的土地,作为什叶派中的宰德派分支受到伊朗支持;南方运动曾与哈迪政府联合对抗胡塞武装,但由于作战不利激化内部矛盾,2017年南方过渡委员会宣布成立并要求也门南部分裂出来。
该组织得到了阿联酋的支持。阿联酋与沙特同为海湾地区王权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充裕的国家财富,不愿沙特在半岛一家独大,因此扶持南方过渡委员会作为在亚丁湾地区的亲阿势力。
区位关键招致大国干预
曼德海峡是连接红海、亚丁湾和印度洋的海峡,把非洲的吉布提和亚洲的也门分开,由也门、吉布提和厄立特里亚共同控制。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曼德海峡的重要性内日益凸显,海峡连接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缩短了欧亚两洲之间的海上贸易路线,不必再绕行非洲大陆(经好望角)。曼德海峡的关键区位引发多国关注,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大国均希望在吉布提、索马里、厄立特里亚等周边国家建立军事基地,也门内战也成为大国加强干预从而对航运控制权施加影响的契机。
自16世纪起,曼德海峡的重要战略地区相继被葡萄牙、法国、英国等殖民国侵占,也门与厄立特里亚也曾在曼德海峡围绕大哈尼什岛的归属展开激烈争夺。彭博社数据显示,约10%的石油贸易和8%的液化天然气贸易经过苏伊士运河,其中约三分之二的原油来自海湾地区;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统计,来自运河南部(穿越曼德海峡)的货物量约占通过苏伊士运河货物量的 47%;来自埃及苏伊士运河以南的约 98%的货物和船只也要经过曼德海峡。美国为维护中东地区石油供给与全球油价稳定、欧洲盟友的能源安全和中东盟友的石油收入,对曼德海峡的安全高度重视。